外语教师积极“走出去”参与学术交流,自觉加强专业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05-27 | 浏览次数:3

  2016年3月至4月,沪上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议接连不断:3月17日,英国著名汉学家闵福德先生(John Minford) 在上海师范大学做题为“我所翻译的中国文化经典《易经》”的讲座;3月26日,我国首部大型原创性国别文学工具书《美国文学大辞典》发布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4月9日,外国文学与翻译学学科建设讨论咨询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上述研讨主题丰富,包括文化经典外译、美国文学研究、翻译学科建设。我校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刘略昌博士应邀参加了这三次学术研讨,并积极与专家学者们交流,极大地拓宽了视野,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其中,著名汉学家闵福德先生讲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经典特别是《易经》的翻译与诠释。《美国文学大辞典》展示了编者们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他国文化的开放态度。“外国文学与翻译学学科建设讨论咨询会”讨论的热点对我校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比如文学学科和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化外译,新时期外国文学与翻译学学科的有效拓展,学术带头人应富有的学术担当等。

  刘略昌老师系我校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英语文学与翻译学研究。多年来,刘老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追求学术进步,不断取得科研硕果:他主持的“新西兰毛利英语小说研究”获得国家社科项目资助,实现了我校外语学院该类项目零的突破;他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西兰毛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研究”获得一等资助。此外,他在《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

  刘略昌博士认为,高校不同于中学,也不同于外语培训机构。高校的外语教师不能沦落为教书“匠”,而必须要基于学科需求、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和学校需要来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宽广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思辨选题、科学取材、创新思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式和切入路径,其建设周期长、成果数量提升缓慢。在我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背景下,理工类院校的外语教师有必要主动“走出去”,主动寻求校外学术资源,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以加强专业知识提升,从而实现从单一的“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蜕变。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术共同体的交流越来越为频繁,刘略昌教师将继续追逐新的学术梦想,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广博的学识培养学生,以勤学善思的态度激励学生,为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撰稿: 刘纯)

2016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