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种海洋生物处境堪忧:其中哪些最岌岌可危?
如果能建立某种标准体系以鉴定全球最脆弱的海洋鱼类,那么人们的全球环保意识将大大提高,人们也会制定更多政策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研究人员和来自全球各地的海洋专家通过回顾大量海洋生物文献,并对4,5000多种海洋生物面临的一系列威胁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海洋捕捞等)分门别类,最后建立了这种标准体系。
昆士兰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娜塔莉·巴特(Nathalie Butt)指出,该项研究从各种威胁因素出发,揭露了全球最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
“软体动物、珊瑚和棘皮动物(海洋中的硬体动物或脊椎动物,比如海胆)正极大地承受着海洋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巴特教授说道。
“捕捞、混捕、海洋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着这些海洋生物的生存。
“气候变化会给海洋环境带来一系列压力,比如海洋酸化,而这又会对许多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波斯海一带发现的茉莉石珊瑚(Flowerpot corals)就是受害者之一。这种珊瑚异常美丽,但却极其脆弱。
“我们还发现,海星、海螺和飞鱼越来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的影响,而全球海域都存在这些压力因素。
“甚至连罗非鱼(Roughy)也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海洋污染(包括有机、无机和富营养化污染)的影响——这实在令人惊愕,因为罗非鱼在海洋中的分布范围很广,在深海也有分布。这也证明海洋污染能够影响到的范围远超人们认知”。
巴特教授指出,环境变化的加速促使研究人员制定这种标准体系。
“人类活动导致环境变化加速,因此我们需要动用可以搜集到的一切信息帮助我们评估哪些生物处境堪危,并追溯缘由,然后采取最适宜的方式去保护并管理这些生物,这也是我们制定这一标准体系的初衷”,她说道。
“这一标准体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通过分析海洋物种的生物特性或遗传特征,评估这些物种对于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特定压力或威胁因素(比如污染、捕捞,以及毫无疑议的,气候变化等)的容忍性”。
和巴特教授一起参与该研究项目的副教授卡瑞萨·克莱因(Carissa Klein)表示,研究人员掌握了这些相关信息之后能够做出更可靠的决策,从而能合理分配资源并理性考虑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给予那些最脆弱的物种最好的保护。
“生态保护主义者可以根据这一制度体系决定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采取最适宜的管理措施给予特殊物种或种群最好的保护,并决定在哪里实施这些管理措施”,克莱因教授说道。 “我们测评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和所有威胁因素。
“令人激动的是,我们建立这一制度体系之后,一旦获取新信息,不管是新物种的信息还是威胁因素影响物种的信息,都可以将其纳入到制度体系之中。
“也就是说,可以将这一制度体系应用于特定地区,获取有关该地区物种以及物种所面临的威胁的详细信息,以保护当地海洋”。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生物分类学专家都参与了该项制度体系的制定过程。
编译:杨晨
审校:张仲杰(Hugo Zhang)、邹磊磊
来源网站:ScienceDaily网